首页 道藏 周易 排行 免费
搜索
今日热搜
消息
历史

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书籍

「 去追一部书籍 」
查看全部历史
收藏

同步收藏的书籍,实时追更

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书籍

「 去追一部书籍 」
查看全部收藏

金币

0

月票

0

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一

作者:彭耜 字数:7920 更新:2025-09-14 21:37:42

宋鹤林真逸彭耜纂集

道可道章第一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御注曰:无始曰:道不可言,言而非也。又曰:道不当名,可道可名,如事物焉,如四时焉。当可而应,代废代兴,非真常也。常道常名,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道者,杳然难言,非神口所能辩。故心困焉不能知,口辟焉不能议,在人灵府之自悟尔,谓之无为自然也。涑水司马光曰:世俗之谈道者,皆曰道体微妙,不可名言。老子以为不然,曰:道亦可言道耳,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。名亦可强名耳,然非常人之所谓名也。

颍滨苏辙曰:莫非道也,而可道者不可常,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。今夫仁义礼智,此道之可道者也。然而仁不可以为义,而礼不可以为智,可道之不可常如此。惟不可道,然后在仁为仁,在义为义,在礼为礼,在智为智,彼皆不常,而道常不变,不可道之能常如此。道不可道,而况可得而名之乎!凡名皆其可道者也。名既立,则圆方曲直之不同,不可常矣。

临川王安石曰:常者,庄子谓无古无今,无终无始也。道本不可道,若其可道,则是其迹也。有其迹,则非吾之常道也。道本无名,有可名,则非吾之常名。盖名生于义,故有名也。

叶梦得曰:道,无物不可得而名。圣人无意于言即已,苟欲言,非名之则无以显其道。故存其不可道、不可名者以为之常,而设为可道之道,可名之名,以寄其非常,此老氏之书所以作也。

清源子刘骥曰:道言其体,名言其用。可道可名,犹百家众技也,各有所长,时有所用,不该不徧,非真常也。黄茂材曰:常之为言长也,久也。道与天地相终始,其为长久,岂人所能言哉!若使可得而道,可得而名,则是世人之见,何足以为常?经曰: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道惟有一而已,何以与名对?老子之意,欲详以长久之道示人者耶?

本来子邵若愚曰:大道者,至虚至静,无形无名,不可以视听求,不可以思议知,不可以语言及。此无始无终,常存不改之道。自虚无始化一气,因有一气之迹,是故可道。既云可道,则非常存之道。既有一气之名,则非常存之名。

无名,天地之始,有名,万物之母。

御注曰:道常无名,天地亦待是而后生,庄子所谓生天生地是也。未有天地,孰得而名之?故无名为天地之始。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,故有名为万物之母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无名者,指其道而言之也。夫万化未作,无其强名,但妙本之始即降,浑沦之朴将离,则易之太极生两仪也。有名者,指天地而言之也。天施地化,茂养万物,亭之毒之,如母养子,故曰有名,万物之母。夫大道杳冥,岂系乎有名无名哉!圣人立教,以明本迹之同异尔。

涑水司马光曰:天地,有形之大者也,其始必因于无,故名天地之始曰无。万物以形相生,其生必因于有,故名万物之母曰有。颍滨苏辙曰:自其无名形而为天地,天地位而名始立矣。自其有名播而为万物,万物育而名不可胜载矣。故无名者道之体,而有名者道之用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无名,谓道本无名,非有非无,不涉器位,所谓生天地、始万物者也。分灵散景,降在人身,则为神性,大道虚寂。次道者,德也。德者,得也。万物得之而成,是生真一。一者,有名之始,而冲气为一,谓之太极。太极生天地,冲气委和,降于胎中,积者为形,妙者为息,是谓命也。人生天地中,天地无为,因人显用,三才备矣,万物成矣,故曰母。

叶梦得曰:昔者佛氏盖尝为色空之说。自无适有谓之色,色出于无,则虽色而未尝不空;自有入无谓之空,空反于有,则虽空而未尝非色。色与空,虽黄帝、神禹不能窥其间矣。圣人亦何心焉?即有以为有,无物而非有,故以有名为万物之母,天地亦由之而生;即无以为无,无物而非无,故以无名为天地之始,万物亦由之而隐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,方其未有天地,孰得而名之?故无名,天地之始。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,及其既有万物,则有形之可名,故有名,万物之母。

黄茂材曰:天地之始,其果无乎?若其果无,孰从而始?无名非无也,不可得而名故尔。及其既有,其果有乎?亦强为之名耳。经曰:惚兮恍,其中有象;恍兮惚,其中有物。又曰:有物混成,皆强名也。母者,谓其能生物也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,故先天地后及万物,其言次序如是。

程大昌曰:天地也者,总司造化,开阖作复,在域中既极其大矣。而老氏又即天地之上别立一目,而名之曰无,且曰:此之无者,可以名为天地之始也。诸如此类,皆儒流疑以为虚夸无实者也。然而易之两仪,即天地也。而生两仪者,实为太极。太极也者,非天非地,而能该天地以立。于是时也,无仪可仿,无数可数,故老氏易其名而命以为无也。凡老子之谓无,约其等级,则与太极正相应也。名虽异而理正同也。又曰:老氏之形容此有凡三,易其名而实同一理。借数言之,则为一。一者可以生万,而未至为万也。仿形而言,则为像;对器而言,则为朴。曰象,曰朴,又皆可以为形为器,而其形器未及凝结者也。是故上之已不为无,而下之未至为物,则此之谓有者,无古今彼此之间,而常为物生之祖也。本来子邵若愚曰:未现一气已前,无形无名之时,此即天地之始,此不可言之道。缘有一气之名,为生万物之母,此可言之道。乃知我身从一而有,人能以一为法,悟入而见大道。

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。

御注曰:不立一物,兹谓常无。不废一物,兹谓常有。常无在理,其上不皎,天下之至精也,故观其妙。常有在事,其下不昩,天下之至变也,故观其徼。有无二境,徼妙寓焉。大智并观,乃无不可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欲者,逐境生心也。妙者,要也,又微之极也。徼者,边隅也。大道边有小路曰徼,又归也。夫虚无之道,寂然不动,则曰无欲。感孕万物,则曰有欲。无欲观妙,守虚无也。有欲观徼,谓存思也。常谓真常,即大道也。无欲有欲,即道之应用也。

涑水司马光曰:徼,边际也。万物既有,则彼无者宜若无所用矣。然圣人常存无,不去欲,以穷神化之微妙也。无既可贵,则彼有者宜若无所用矣。然圣人常存有不去欲,以立万事之边际也。苟专用无而弃有,则荡然流散,所谓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也。

颍滨苏辙曰: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,入于众有而常无,将以观其妙也;体其至无而常有,将以观其徼也。若夫行于其徼而不知其妙,则粗而不神矣;留于其妙而不知其徼,则精而不遍矣。

临川王安石曰:盖有无者,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。故非有则无以见无,而非无则无以出有。有无之变,更出迭入而未离乎道,此则圣人之所谓神者矣。易曰: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此之谓也。盖昔之圣人,常以其无思无为以观其妙,常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观其徼,徼妙并得而无所偏取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圣人虽有动静,以常为主。有欲谓圣人之动徼者,边也。夫以无穷之妙,以观有际之物,何止边徼,无不照矣。

叶梦得曰:惟圣人为能超乎有无之外,而游乎有无之间。我欲求之于无,故观之于空而妙者在焉。庄周之所谓睹无者,天地之友是也。我欲求之于有,故观之于有而徼者在焉。庄周之所谓睹有者昔之君子是也。

黄茂材曰:经言不欲、寡欲、可欲多矣。今若曰无欲、有欲,则与经之言相符。然无欲谓之常可也,有欲谓之常可乎?曰:自有物以来,九窍者胎生,八窍者卵生,皆因于欲。生复生生,宁有尽时?故有欲亦谓之常。人知无之出于道,而不知有之亦出于道,遂欲屏心息虑,入山林,远妻子,流而入于释氏空寂之说。夫岂知有无同出于玄者哉?

程大昌曰: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道即器也,器即道也。特所形有上下,而非判然二物也。此之妙徼,即易之道器矣。
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御注曰:道本无相,孰为徼妙?物我同根,是非一气,故同谓之玄。世之惑者,舍妄求真,去真益远,殊不知有无者特名之异耳。素问曰:玄生神。易曰:神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也。妙而小之谓玄,玄者天之色也。孔子作易,至说卦然后言妙,而老氏以此首篇。圣人之言相为终始。

颍滨苏辙曰:以形而言有无,信两矣。安知无运而为有,有复而为无,未尝不一哉!其名虽异,其本则一。知本之一也,则玄矣。凡远而无所至极者,其色必玄。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。言玄则至矣,然犹有玄之心在焉。玄之又玄则尽矣,不可以有加矣,众妙之所从出也。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两者谓无欲与有欲。静为体,动为用。静合于无,动合于有。动静殊名,皆本于道,同会于玄,暂异终同也。玄谓渊默无象,又玄谓通变无极,或入于机,或出于机,开阖阴阳,出入无有,故曰众妙之门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学者当自有以入无,由徼以至妙,原始要终,未尝不同,故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者天之色,所谓远而无所至极者也。玄之又玄,则神之又神,深之又深,入无穷之门,游无极之野,与虚无同其体,与混元同其功,万物之妙,皆由此出,故曰众妙之门。

黄茂材曰:南伯子葵问女踽曰:子独恶乎闻之?曰:闻诸副墨之子,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,洛诵之孙闻之瞻明,瞻明闻之聂许,聂许闻之需役,需役闻之于讴,于讴闻之玄冥,玄冥闻之参寥,参寥闻之疑始。夫道愈微而愈有,愈穷而愈不可尽。女踽九闻而至疑始,玄之又玄,可见于此,所以为众妙之门也欤!

林东曰:由徼以之妙,本末一致,表里相须,故同出而异名,而皆谓之玄。玄者,如天之正色,言远而无极也。所谓幽深微妙,道法自然者也。东坡众妙掌记以为道一而已,安有众耶?又以既谓之妙,虽众可也。此谓众妙之门。

天下皆知章第二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
御注曰:道无异相,孰为美恶?性本一致,孰为善否?世之所美者为神奇,所恶者为臭腐。神奇复化为臭腐,臭腐复化为神奇,美与恶奚辨?昔之所是,今或非之;今之所弃,后或用之。善与不善奚择?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美善生于妄情。凡人以情之所好为美,而情之所恶为恶。纵己妄情,非恶而何?以己之所是为善,而己之所非为不善?纵己是非,安有美乎?夫圣人岂无美善?盖有而不矜,同于无也。不矜则德全,同无则害远。德全害远,美善尽矣。

颍滨苏辙曰:天下以形名言美恶,其所谓美且善者,岂信美且善哉?

陆佃曰:美至于无美,天下之真美也。善至于无善,天下之真善也。真美斯离,天下皆知美之为美;真善斯散,天下皆知善之为善。

刘泾曰:妙名立则美善生矣,徼名立则恶不善生矣。叶梦得曰:不有恶也,夫孰为美?不有不善也,夫孰为善?美生于恶,则美亦恶矣。善生于不善,则善亦不善矣。

清源子刘骥曰:混沌未判,万象同体;二气既分,物物为对。既谓之美,纯朴已残,必有恶为之对。既谓之善,则情性已离,必有不善为之对。

黄茂材曰:天下之所谓美,不足以为美;天下之所谓善,不足以为善。然则何以为美且善?知乎此者,可与入道。

故有无之相生,难易之相成,长短之相形,高下之相倾,音声之相和,前后之相随。

御注曰:大易未判,万象同体,两仪既生,物物为对。此六对者,群变所交,百虑所生,殊途所起,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自出者也。无动而生有,有复归无,故曰有无之相生。有涉险之难,则知行地之易,故曰难易之相成。长短之相形,若尺寸是也;高下之相倾,若山泽是也。声举而响应,故曰声音之相和。形动而影从,故曰前后之相随。阴阳之运,四时之行,万物之理,俄造而有,倏化而无。其难也,若有为以经世;其易也,若无为而适己。性长非所断,性短非所续。天之自高,地之自下。鼓宫而宫动,鼓角而角应。春先而夏从,长先而少从。对待之境,虽皆道之所寓,而去道也远矣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此六事者,因矜美善,动入有为。有为既彰,偏执斯起。偏执则残贼互生,物失其性。

涑水司马光曰:凡事有形迹者,必不可齐,不齐则争,争则乱,乱则穷,故圣人不贵。

颍滨苏辙曰:彼不知有无、难易、长短、高下、声音、前后之相生相夺,皆非其正也。方且自以为长,而有长于我者临之,斯则短矣。方且自以为前,而有前于我者先之,斯则后矣。

临川王安石曰:有之与无,难之与易,高之与下,音之与声,前之与后,是皆不免有所对,唯能兼忘此六者,则可以入神;可以入神,则无对于天地之间矣。

陆佃曰:有无者以言乎其道;难易者以言乎其德;长短者以言乎其体,高下者以言乎其位;声音者以言乎其交感;前后者以言乎其终始。此势之然也。

刘泾曰:得鹿者俄失之,失马者俄得之,得失无端,相生之类也。水者不车,陆者不舟,巧拙无端相成之类也;冥陵朝菌,寿夭无端,相形之类也。王公乞人,贵贱无端,相倾之类也。梦饮酒者,旦而哭泣,哀乐无端相和之类也;婴孩、少壮、老耄、死亡,无端相随之类也。

清源子刘骥曰:美或为恶,善或为不善,是犹有无之相生,难易之相成,长短之相形,高下之相倾,声音之相和,前后之相随。此六对者,可否相因,终始反复,非天下之至正也。昔之所是,今或非之;今之所弃,后或用之。经所谓正或为奇,善或为妖。
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御注曰:处无为之事,庄子所谓无为而用天下也。行不言之教,易所谓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也。为则有成亏,言则有当愆,曾未免乎累,岂圣人所以独立于万物之上,而物之所不能累欤?

碧虚子陈景元曰:无为非拱默也,谓圣人美善都忘,灭情复性,自然民任其能,物安其分,上下无扰,故云处无为之事。理契言忘,故曰行不言之教。

颍滨苏辙曰:当事而为,无为之之心;当教而言,无言之之意。夫是以出于长短之度,离于先后之数,非美非恶,非善非不善,而天下何足以知之。

王雱曰:夫圣人无心,以百姓心为心,虽事而未尝涉为之之迹,虽教而未尝发言之之意。故事以之济,教以之行,而吾寂然未始有言为之累,而天下亦因得以反常而复朴也。夫惟无累,故虽寄形阴阳之间,而造化不能移,彼六对者乌能扰之哉!

陆佃曰:夫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将以使人冥于真善,混于真美,复归于朴,而与天地造物为友者矣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圣人体道在己,其用心不劳,其应物无方。

黄茂材曰:相生相成,相形相倾,相和相随,天下事物莫不皆然。圣人与人混处其中,亦岂能舍是哉!其处事也,无为而为;其行教也,不言而言。

程大昌曰:此章之指,正恶夫好尚外形,而人得仿以为伪也。

万物作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不居。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。

御注曰:万物并作,随感而应,若鉴对形,妍丑毕现,若谷应声,美恶皆赴,无所辞也,故曰作而不辞。自形自化,自生自色,各极其高大而遂其性,孰有之哉,故曰生而不有,齑万物而不为戾,泽及万世而不为仁,覆载天地、雕刻众形而不为巧。故曰为而不恃。四时之运,功成者去,天之道也。圣人体之,故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,认而有之,亦已惑矣。故曰功成不居。有居则有去,古今是也。在己无居,物莫能迁。适来时也,适去顺也,何加损焉?故曰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。碧虚子陈景元曰:作,动也。圣人在宥天下,无事无为,故百姓耕而食,织而衣,含𫗦而熙,鼓腹而游,乐其性分而动。又万物自生,卓然独化,不为已有,群品营为,各适其性,不恃己德。功成事遂,道洽于物,心游姑射之山,不居万民之上,此圣人之全德也。夫圣人功同造化,使万物咸得其极而忘名忘己,不以宝位为己有,故民莫觉莫知,是以其道不丧,其德不去也。

颖滨苏辙曰:万物为我作,而我无所辞,我生之为之而未尝有,未尝恃,至于成功,亦未尝以自居也。圣人居于贫贱而无贫贱之忧,居于富贵而无富贵之累,此所谓不居也。我且不居,彼尚何从去哉?此则居之至也。

王雱曰:形名已降,莫不代谢。惟道无体,物莫能迁。圣人体道,故充塞无外而未尝有物,应接万变而未尝有心。如是,则岂以适然之事揽以为己功而固有之哉?夫然后离六对之境,绝美恶之名,越生死流,处常住法也。持此心以涉世,则功名虽高,岂有充满之累乎?

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:辞,拒也。圣人之道犹太空,万物动作出没往来于其中,任其自为,未尝辞而不受,纳而久留。生而不有,不以能生为己有。

叶梦得曰:万物作,吾与之作而不辞;生,吾与之生而不有。方其为时,固不自恃,适然成功,吾何认而居焉?此圣人所以由乎道而终无名也。

不尚贤章第三

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。

御注曰:尚贤则多知,至于天下大骇,儒墨毕起。贵货则多欲,至于正昼为盗,日中穴阫。不尚贤,则民各定其性命之分,而无夸跂,故曰不争。不贵货,则民各安其性命之情,而无觊觎,故曰不为盗。人之有欲,决性命之情以争之,而攘夺诞谩,无所不至。伯夷见名之可欲,饿于首阳之上。盗跖见利之可欲,暴于东陵之下。其热焦火,其寒凝水,故其心则愦乱偾骄而不可系道。至于圣人者,不就利,不违害,不乐寿,不哀夭,不荣通,不丑穷,则敦为可欲,欲虑不萌,吾心湛然,有感斯应,止而无所碍,动而无所逐也,孰能乱之?孔子四十而不惑。孟子曰:我四十不动心。

碧虚子陈景元曰:夫人君之谦下雌静,不矜尚己之贤能,则民之从化如风靡草,柔逊是守,何有争乎?经曰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。难得之货,为金玉珠犀也。言上化清静,民务耕织,藏金于山,捐珠于渊,不利货财,不近贵富,则民无贪盗之心矣。可欲者,谓外物惑情,令人生可尚爱欲之心也。而曰不见者,非远绝不见也,谓不以见为见而为无为也。若乃人君见外物而无可尚爱欲之心者,是不为色尘所染,则性源清静恬澹,而复其真一矣。

涑水司马光曰:贤之不可不尚,人皆知之。至其末流之弊,则争名而长乱,故老子矫之,欲人尚其实而不尚其名也。

颍滨苏辙曰:圣人未尝不用贤也,独不尚之尔;未尝弃难得之货也,独不贵之尔;未尝去可欲也,独不见之尔。夫是以贤者用而民不争,难得之货、可欲之事毕效于前,而盗贼祸乱不起。

临川王安石曰:尚贤则善也,不贵难得之货为盗,恶也。二者皆不欲,何也?盖善者,恶之对也,有善必有其恶,皆使善恶俱忘也。世之言欲者有二焉:有可欲之欲,有不可欲之欲。若孟子谓可欲之谓善,若目之于色、耳之于声、鼻之于臭,是不可欲之欲也。

叶梦得曰:民失其性,不夸于名,则溺于利。尚贤,名也。贵货,利也。孟子曰:养心莫善于寡欲。故举是二者以见吾不示之所欲得,则乌有乱其心者哉!

黄茂材曰:不见可欲,非闭其目而不之见也。物之交于吾前而动于吾心者甚多,将不之见,其可得乎?惟能见其无有可欲之处,然后不足以乱吾心。毛嫱丽姬,天下之美也,而鱼见之深入,鸟见之高飞。
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常使民无知无欲。

御注曰:谷以虚故应,鉴以虚故照,管籥以虚故受,耳以虚故能听,目以虚故能视,鼻以虚故能嗅。有实其中,则有碍于此。圣人心虚则公听并观而无好恶之情,腹实则赡足平泰而无贪求之念。岂贤之可尚,货之足贵哉!志者,心之所之;骨者,体之所立。志强则或徇名而不息,或逐货而无厌,或伐其功,或矜其能,去道益远;骨弱则行流散徙,与物相刃相靡,胥沦溺而不返。圣人之志,每自下也,而人高之;每自后也,而人先之。知其雄,守其雌;知其荣,守其辱;是之谓弱其志。正以止之,万物莫能迁;固以执之,万变莫能倾。不坏之相,若广成子者,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,是之谓强其骨。

清源子刘骥曰:虚其心者,物我兼忘也;实其腹者,精神内守也。物我兼忘,则欲虑不萌而志自弱矣;精神内守,则形体充实而骨自强矣。弱其志则贵乎无知,强其骨则贵乎无欲,故常使民无知无欲也。

黄茂材曰:老子之道,深戒乎强,今强其骨何也?戒乎强者,恶其与物争也;强其骨者,自强也。

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矣。

御注曰:辩者不敢骋其词,勇者不敢奋其忮,能者不敢矜其材,智者不敢施其察。作聪明、务机巧、滋法令以盖其众,圣人皆禁而止之,此所谓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圣人之治,岂弃人绝物而恝然自立于无事之地哉?为出于无为而已。

清源子刘骥曰:圣人之道,虚无自然,不可为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,故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其为出于不为,自然之妙用,无不治矣。此庄子所谓游心于淡,合气于漠,顺物自然,无容私焉,而天下治。

道德真经集注卷之一

打赏
回详情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目录( 22
APP
手机阅读
扫码在手机端阅读
下载APP随时随地看
夜间
日间
设置
设置
阅读背景
正文字体
雅黑
宋体
楷书
字体大小
16
月票
打赏
已收藏
收藏
顶部
该章节是收费章节,需购买后方可阅读
我的账户:0金币
购买本章
免费
0金币
立即开通VIP免费看>
立即购买>
用礼物支持大大
  • 爱心猫粮
    1金币
  • 南瓜喵
    10金币
  • 喵喵玩具
    50金币
  • 喵喵毛线
    88金币
  • 喵喵项圈
    100金币
  • 喵喵手纸
    200金币
  • 喵喵跑车
    520金币
  • 喵喵别墅
    1314金币
投月票
  • 月票x1
  • 月票x2
  • 月票x3
  • 月票x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