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道藏 周易 排行 免费
搜索
今日热搜
消息
历史

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书籍

「 去追一部书籍 」
查看全部历史
收藏

同步收藏的书籍,实时追更

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书籍

「 去追一部书籍 」
查看全部收藏

金币

0

月票

0

全部榜单
人气榜
收藏榜
打赏榜
月票榜
上升榜
评分榜
月票榜
坐忘论
道藏 · 司 马 承 祯
经名:坐忘论。唐司马承祯撰。一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。参校版本:《全唐文·坐志论》。
月票:0
太上感应篇
道藏 · 宋 · 佚名
道教劝善书。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。
月票:0
云笈七签
道藏 · 张君房
宋张君房慕辑。一百二十二卷。
月票:0
周易参同契译注
道藏 · 魏伯阳
《周易参同契》,简称《参同契》。道教经典。东汉魏伯阳撰。三卷。书中借用乾、坤、坎、离、水、火、龙、虎、铅、汞等法象, 以明炼丹修仙之术。大旨是参同“大易”、“黄老”、“炉火”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, 能“妙契大道”,故名。为道家系统地论述炼丹的最早的著作。道教奉为“丹经王”。后蜀道士彭晓有《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》三卷,其说解“大率以乾坤为鼎器, 阴阳为堤防, 水火为化机, 五行为辅助, 真铅为药祖,互施八卦,驱役四时, 得药忘言, 假易显象”(《道藏目录详注》)。宋朱熹有《周易参同契考异》一卷,此外注解尚有四十余家。多收入《道藏》第621—629册。
月票:0
抱朴子外篇
道藏 · 葛洪
经名:抱朴子外篇。晋葛洪撰。五十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太清部。参校本:杨明照《抱朴子外篇校笑》。
月票:0
抱朴子神仙金汋经
道藏 ·
经名:抱朴子神仙金汋经。撰人不详,似出隋唐。三卷。上卷言金汹还丹之作法及功效。中下二卷抄录《抱朴子·金丹篇》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众术类。
月票:0
抱朴子养生论
道藏 · 葛洪
经名:抱朴子养生论。晋·葛洪撰。一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方法类。参校版本:《抱朴子内篇》(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)。
月票:0
抱朴子内篇
道藏 · 葛洪
经名:抱朴子内篇。晋葛洪撰。二十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太清部。参校版本:王明:《抱朴子内篇校释》。
月票:0
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
道藏 · 李嘉谋
据序文,此经板行西蜀,至南宋理宗宝祐(1253—1258)年间,天饴子谢图南为序而传,蜀本已不存。谢图南宦游岭表,得此经于方外一蜀士之手,后至西浙授李嘉谋,嘉兴道士李君可募工付梓以传,并与所谓《八威龙文》合刻为一书,由李嘉谋作序。今本无谢、李之序,亦无《八威龙文》,当系元以后版本。经文托称元始所说,分为妙、元、神、真、道五篇,每篇一卷,一千言,共计五千言。每篇九章,合计四十五章。序称其与《老子》五千言并传于世,实则仿照五千言,借《道德经》之名以引起世人注意,以广流布。经文主要讲明妙、元、神、真、道的含义及其之间关系,尤重对“道”的阐释。李注按经义发挥,或引儒佛之说以解,明白易懂,较晦涩的原文更具理论价值。收入《道藏》洞真部本文类。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。宋李嘉谋注。五卷。《元始说先天道德经》与老子《道德经》实为二书。仿老子《道德经》,分《妙》、《元》、《神》、《真》、《道》五篇。李氏注解,逐章逐节,顺文衍义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真部本文类。
月票:0
道德经古本篇
道藏 · 老子
道德经古本篇。唐傅奕校定。二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本文类。
月票:0
道德经论兵要义述
道藏 · 王真
经名:道德经论兵要义述。唐代王真着,四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参校本:清道光间钱熙祚刊指海本,简称『指海本』。
月票:0
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
道藏 · 杜光庭
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录拜表仪。唐末杜光庭编集。官传授太玄部经戒法录之仪式。一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威仪类。
月票:0
道德真经
道藏 ·
经名:道德真经(道藏无注本)。此本经文及分章与《河上公章句》本相同,约出於宋代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本文类。参校: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。
月票:0
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
道藏 · 朱元璋
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。作者:明太祖朱元璋,上下两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本书鲜见其它传本。其注以修齐治平为目的。
月票:0
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
道藏 · 李隆基
四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参校本:敦煌卷子P.2375 号。本书鲜见其它传本。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(732年)或二十一年(733年)注《老子》,刻于石幢立在各州龙兴观、开元观前。以《河上公注》为底本,发挥了其理身理国的思想,影响深远。其"身国同治"的生命政治学从内容上可概括为:法道合德;虚静无为;持守三宝;安分寡欲。该书从诠释宗旨和方法论上体现了其政治化倾向及阶级立场,具有调和儒道的特点,其中还试图消解《老子》关于提醒统治者保持应有的警醒和忧患意识的思想。其要旨在于"理身理国",却在唐玄宗执政晚期爆发了"安史之乱",这是颇值得深思的。
月票:0
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
道藏 · 李隆基
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。作者:唐玄宗李隆基。十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参校本:敦煌卷子P.3592、P.2823、S.4365 号。唐玄宗与左常侍崔沔、道士王虚正、赵仙甫及诸学士详疏《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》。论述“妙本”,阐发道教哲学。
月票:0
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(外传)
道藏 ·
原题《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》。四卷,收入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按此书卷首《外传》及正文内容,系据唐人杜光庭《道德真经广圣义》,加以节略改编而成。改编者不知为谁,今暂据内容报定经名。其徐卷题均依原《道藏》不变。日人武内义雄疑其为后蜀乔讽所撰《老子疏节解》(见《老子 の研究》)。本书鲜见其它传本。其卷前有《道德真经疏外传》,开 列当时所流传的注疏六十余家,录自前蜀杜光庭《道德真经广圣 义》序。其注广引古籍,注释本义,申明唐玄宗注疏之义。
月票:0
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
道藏 · 赵佶
宋徽宗撰,本书鲜见其它传本。徽宗推崇老子,引 《庄》、《列》、《语》、《孟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注《老子》。
月票:0
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
道藏 · 章安
十卷。宋章安撰。宋徽宗赵佶,曾作《御解道德真经》解《道德经》,章安撰此书的要旨是阐释宋徽宗之解。此书卷首有章安自序。其序称《道德经》“辞简旨奥,穷之益远,测之益深,非夫神解,盖不得以议其略”; 自称在凝神恭读宋徽宗《御解道德真经》时,恍若有所得,于是循老氏之旨而撰此书,明道德之常,以绝学返朴,复于无为,镇以清净,欲以一介之徽,求管中窥豹。该书前列经文及御注之文,于注文下以“臣义曰”逐条予以演义发挥。章安义疏因御注难易而详略不同,主要以阐述御注之原意为主,也偶尔参以己见。如其释“同谓之玄”句,将宋徽宗注释的“物我同根,是非一气”加以深求,以称北为朔释方位,以赤且黑喻玄之色,诸如此类之说,较宋徽宗注释更为精妙,但有学者认为此说不可信,未免有失偏颇。江澄作《道德真经疏义》,其体例与章安之作大致相同,只是疏义之文繁密,且喜引经传,较章安之作繁复。后人在评论宋徽宗《御解道德真经》时,常将章江两书相提并论,但江澄所作局于注文,无宏通阐述,实位于章安所作之下。章安《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》,作为后世学者研究宋徽宗注解《道德经》的参考文献,实价值不菲。现存明《道藏》本。
月票:0
道德真经注(河上公)
道藏 · 河上公
经名:道德真经注。又名《河上介章句》。据传为西汉初隐士河上合撰,传授汉文帝。一说出於东汉。四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
月票:0
道德真经解
道藏 · 陈象古
二卷。宋陈象古撰。宋人研究《道德经》者,有的主张道德分别,有的主张道德混一。陈象古认为道包于德,德和于道,没有分别,主张道德一体。他认为百姓受情欲所牵,巧伪万端,失道德之本,不能全生,不能救死,“太上悯于苦趣,为者真文,以谓道非己生,百姓咸有,惑于障蔽,遂失自然。”(见卷首自序。)陈象古在解说《老子》时,不分章设名,并多以《易经》、《尚书》等儒书释道。其注 “而贵食母”句时,妄加 “求、于”二字,与唐玄宗注本相同。后世学者认为此书的注疏合儒道学说为一炉,虽非首创,也自有所见。虽不无虚妄之语,但瑕不掩瑜,其书对于研究《老子》,仍有可参之处。现存明《道藏》本、明 《道藏举要》本。
月票:0
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
道藏 · 寇才质
经名: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。金寇才质集。十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参校本:无求备斋影印清蒋元庭刊道藏辑要本(简称清刊本)。
月票:0
道德真经传
道藏 · 陆希声
经名:道德真经传。唐陆希声传。四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类。参校本:无求备斋影印清道光间钱熙祚刊指海本(简称指海本)。是书未标章名。
月票:0
道德真经传
道藏 · 吕惠卿
道德真经传。宋吕惠卿撰。四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宋吕惠卿撰。本书现存诸本中,以《道藏》本早出。其以宋儒所谓的“十六字心传”,即《尚书·大禹谟》所谓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十六字解“守中”,以道家,儒家治身理国之说相参。
月票:0
道德真经三解
道藏 · 邓锜
经名:道德真经三解。元邓锜撰。四卷。底本出处: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玉诀类。
月票:0
返回顶部